「每一本書就是他走過的路」 劉克襄獲聯合報文學大獎


第六屆聯合報文學大獎出爐!散文家劉克襄以「早安,自然選修課」獲獎。劉克襄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在路上」作家,創作卅年來,每一本書、每一個字都是他親身走訪、抵達現場所得,評論家楊照形容「每一本書就是他走過的路」。

聯合報文學大獎僅設一名,獨享獎金101萬,是台灣常態型文學獎中獎金最高者。今年邀來向陽、范銘如、陳育虹、傅月庵、楊照、楊澤、駱以軍等七位學者作家擔任評審,各推薦一名作家進入決選。

其中向陽推薦鴻鴻、范銘如推薦鍾文音、陳育虹推薦夏宇、傅月庵推薦朱和之、楊照推薦劉克襄、楊澤與駱以軍皆推薦張貴興。主辦單位聯合報副刊指出,此次入圍作家包含寫歷史小說的朱和之,歷史小說屬「類型文學」,展現聯合報文學大獎不同於其他文學獎的「多樣性」。

六位入圍作家風格迥異、競爭激烈,評審足足討論了五個小時才獲共識。第一輪投票選出張貴興、劉克襄、夏宇,第二輪選出劉克襄與張貴興,兩人同獲三票不分軒輊。最後一輪評審一人一票決戰,不少評審力挺沉潛多年出手驚人的張貴興,兩派激辯,劉克襄最後以四票險勝張貴興的三票,獲本屆聯合報文學大獎。

劉克襄一九五七年生於台中,曾任職台灣日報、中國時報副刊編輯多年,現職為中央社董事長。他長年進行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從事詩、散文、報導文學及長篇小說等各類型文學創作。

楊照指出,劉克襄是台灣生於1950年代「最多產的作家」。他創作的特殊之處在於,總是親身走訪,抵達現場,「即使寫入了高妙的想像,亦必然立基於勤勞收穫的現場即視上。」從年輕時代寫賞鳥、反抗詩、動物小說、到中年書寫英國探險家在台的探險經歷、台灣的舊路踏察,劉克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作品,主題都走在時代的尖端」。

因為堅持「用腳寫作」,永遠在「第一線」的劉克襄,書寫總能引起社會共鳴。一九九二年他寫「最後的黑面舞者」,點燃大眾對稀有鳥類黑面琵鷺的關心;十年前在「十五顆小行星」中,劉克襄描述紐西蘭人費爾進入台灣山林尋訪失蹤兒子,藉江蕙的歌聲療傷;其溫暖文字打動許多人,成功牽動各界力量,譜出台灣和紐西蘭兩個社會之間的療癒之曲。

收到獲獎消息時,身為「董事長」的劉克襄,正挽起袖子在南部一處農田進行農事,累到體力透支,一度以為主辦單位開玩笑。「感謝大自然給我這麼多機會」,他表示未來會一直走、一直寫,「繼續背著背包,不停地走路,看山水風物、看台灣,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