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旅日外國人感覺被歧視 租屋限制多、不會「讀空氣」

日本是國人旅遊首選,但實際生活在日本卻是挑戰,不僅職場上壓力沉重,生活上也存在不少文化差異,不少外國人認為在日本確實遭受到排擠及歧視。

外國人到日本工作居住,到底容不容易?會不會受到排擠?

日本法務省人權維護局曾針對過去5年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住民」進行問卷調查,在2017年出版的《外國人住民調查報告書》顯示,在日本,「因為是外國人」而遭受歧視、差別待遇的比例,約占三成。

目前在鹿兒島工作的25歲台中人旻旻(化名),想起上一份工作遭受職場霸凌的經歷,內心仍有陰影。文藻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的她,很喜歡日本,透過在日本的學姐找到電信公司營業廳銷售員的工作,實際飛抵鹿兒島上班,卻開啟以淚洗面的日子。

公司並未提供教育訓練,到職第一天就讓她服務客人。沒有前輩輔佐,面對客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她一開始只能面帶笑容啞口無言。

職場壓力大 女性常被指派庶務

「當初講好研修期會配一個日本人輔佐,但我都是一個人在對應客人,」旻旻說。

後來一位日本新進員工,她看到店長耐心教導,一種被歧視的受挫感油然而生。更讓人覺得委屈的是她發現,做錯同樣的事情,只有她會被罵。

人際關係上的疏離也令人痛苦,所有人聚在一起開會時,大家開心你一句我一句,「只有我宛如空氣,被擱在一旁。」另外,她每月都有乖乖繳健保費,但公司卻拖了5個月才給她健保卡。做了半年,她終於辭職,離職前還曾因此去看心理醫生。

台灣人在日本311大地震時鉅額捐款,令日本人對台灣人充滿好感,卻也造成很多台灣人赴日工作前的誤解,以為日本人在職場上也會對台灣人「很溫柔」。

提倡台日交流的TOMOTOMO CEO吳廷中也觀察,日本職場有很多潛在的上下關係,相比台灣職場的彈性,日本人非常一板一眼。他看到很多台灣人一開始滿懷希望到日本,工作後發現壓力很大,於是慢慢討厭這個社會。

另一個普遍現象是,不少台灣人敗在日語口說這一關,即便是便利商店打工也要求日文檢定三級合格。若是日文欠流利,可以勝任的只剩純勞力、不需要應對進退的工作。

另外,如果想進入日本傳統商社任職,一定要有的心理準備是「剛進去的人,什麼都要做。」日本公司行號沒有工友小妹的編制,客人來了,倒茶的通常是最資淺的新入社員,尤其是女職員,下班前還得負責收杯子洗杯子。若是女性,到日本前,得先評估自己可不可以接受幫人倒茶水。

在日本上班,還要懂得「讀空氣」,分辨辦公室氛圍,說得更直白,要會「迎合群眾」。比如,全公司所有同事都沒有請年假的時候,就要EQ高一點,不要在此刻請年假,還請太長。

下班後的應酬文化,更讓台灣人深感有「讀不完的空氣」。「若是上司在星期五下班後約你去喝一杯,身為新進員工的你千萬不能拒絕,」BeGoodJapan營業部業務員王柏鈞說。

租房潛規則複雜 share house趁勢崛起

除了熟悉日本職場潛規則,目前在東京從事不動產仲介的王柏鈞,也見多了外國人在日本租房子,其實不簡單。

「因為很多房東不願意租給外國人,」王柏鈞說,日本房東絕大多數委託物業公司招租,但是保留審查權,一旦發現房客是外國人,拒絕承租的可能性很高。即使願意,對外國人條件也比較苛刻,房客須提供個人資料及連帶保證人,還要看保證人是否工作,導致現在出現非常特殊的「保證會社」,專門幫找不到保證人的房客擔保。

初期付給房東的租金,除了月租和一個月的保證金,還要「禮金」和「敷金」,前者送給房東不能回收,後者類似押金,退租時返還。所以租房的初期費用大約是房租的4倍。租到的套房則是空房,連燈都沒有,家具等要自行想辦法。退租時則要全數搬走。

東京居大不易,一種入住門檻較低的「share house」因此趁勢崛起,多半提供外國人,附傢俱、冰箱、衣櫃、冷氣、電器,公共空間還有沙發、電視、廚具等,月租以外只須繳交一個月的保證金。

但,「租share house,建議一定要去現場看房,」王柏鈞分享,曾經有外國人在網路上預定租房,付了錢,跟對方講定抵達日本後會接機,但實際到了,沒有人來接,對方甚至完全失聯。

赴日找工作時慎選人力派遣公司,則是臉書粉絲專頁「我在日本持續進化Keepgoing」的忠告。

社群創辦人之一、26歲的林炘佳,便是透過一家正派的派遣公司找到目前物流公司工作。她發現,其他派遣公司會要求台灣工作者簽一年契約,若中途離職,會被「亂坑」離職費用或違約費用。

「很多仲介欺負台灣人比較不懂日本法律,有工作上糾紛時,不知道怎麼求救,」林炘佳看過很多被騙的案例指出,正常派遣公司是不會跟員工要錢的,手續費也不用。

再像從打工度假更換成就勞簽證時,也無須支付人力仲介一筆「行政書士費用」,只要請工作所在公司提供在職證明,備齊文件,前往入國管理局提交資料即可,只需4000日圓。

由王志宏等旅日台灣人成立的Worklife In Japan社群,常分享日本職場狀況,王志宏總結說,先做好功課,讓自己有心理準備,日後方能盡可能減少適應日本職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