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護「西方正典」的文學評論大家哈洛.卜倫病逝,享壽89歲

哈洛.卜倫

著有《影響的焦慮》(Anxiety of Impact)、《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等巨著的文學評論家、耶魯大學教授哈洛.卜倫(Harold Bloom),14日在美國病逝,享壽89歲。耶魯大學在訃聞中說他是「擁護西方正典的文學評論家」,「他的著作不僅是文學課堂的必備參考書,更是暢銷排行榜上的常客」。
卜倫的妻子珍妮(Jeanne)說,儘管丈夫堅持筆耕不輟(卜倫前年、去年、今年都有新書出版),上個星期還到學校授課,但卜倫的健康狀況一直差強人意。耶魯大學表示,布魯姆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的一家醫院病逝。卜倫生前出版了四十多本著作、編輯的期刊與書籍超過數百本,他致力於讓現代的一般讀者能夠親近文學經典,他同時也經常哀嘆這個時代文學水準的低落。

不過卜倫雖然推崇莎士比亞等文學巨人,並非學院裡的故作高深、耍弄術語的蛋頭學者—這些人恰好是他最看不起的對象之一。卜倫也會上「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等電視節目,除了名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決選名單,他的《西方正典》等作品更是暢銷排行榜的常客。卜倫嘗試走入人群,卻不譁眾取寵,他堅持西方文學與美學自身的價值,被《衛報》推崇為「身處現代洪流的西方文明旗手」。

來自勞工家庭的文學評論宗師
1930年在紐約東布朗克斯(East Bronx)出生的卜倫,在家中排行老五、也是老么。這位在美國知名大學任教的文學祭酒,其實出身於來自俄羅斯的東正教猶太移民家庭,由於父親是一名製衣工人,家裡所有成員一開始連閱讀英文都有困難。卜倫的文學啟蒙來自於用意第緒語寫成的詩,但他很快就發現了英語文學的美好: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艾略特(T S Eliot)、莎士比亞(William Blake)。

卜倫的博學強記及其有名,《紐約時報》在他的訃聞中形容,這是 一種「照相機般的記憶力」,包括莎士比亞與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所有作品、米爾頓(John Milton)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希伯來文的《聖經》、英國詩人艾德蒙・斯賓塞的《仙后》(The Fairie Queen),他全都爛熟於心、信手捻來。卜倫自稱「閱讀怪物」,一小時就可以讀完並且吸收一本400頁的書。

在旁邊看卜倫讀書,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理查・伯恩斯坦,哲學教授,卜倫友人

卜倫在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師從知名的文學評論家M.H.阿布拉姆斯(M.H. Abrams),1951年畢業後,再以傅爾布萊特學者的身份留學英國劍橋大學的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 1955年,卜倫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後,便留在耶魯英語系任教。1958年,卜倫與珍妮・古爾德(Jeanne Gould)結婚,並育有兩子。珍妮是一名退休的心理學家,兩人在紐黑文居住了50多年,坐擁滿屋的藏書、 繪畫與雕塑。

堅持文學正統
英國詩人與文學評論家艾略特(T. S. Eliot)曾經指出,真正的古典主義需要的是一種成熟的心智,讓讀者得以認識文學及其背後的歷史意識。因為只有將文學家放在文學史的框架中考察,方能領略文學傳統的偉大。卜倫一開始對這種古典主義的觀點嗤之以鼻,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卜倫成為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的批判者,他認為要領略文學,就應該直接閱讀一流的經典作品,而不應該用理論來理解文學,甚至超越文學本身來談論理論。

《衛報》稱卜倫為「一個驕傲的菁英分子」,他明白表達對哈利波特的不滿、不喜歡Slam Poetry (擂台詩)。卜倫會因為史蒂芬金拿到國家圖書獎感到憤怒,對於女性主義經典《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的作者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卜倫則斥為這只是「純粹的政治正確」。堅持己見與自己的美學品味的卜倫,曾促狹地這麼說:「我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家,但不是卡爾那個馬克思,而是格魯喬・馬克思(Groucho Marx,美國喜劇演員)」、「我遵奉的是格魯喬的座右銘:不管是什麼,我全都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