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軒:透過感恩日記學習樂觀積極

作家劉軒:透過感恩日記學習樂觀積極

文 / 黃啟菱

擁有哈佛心理學碩士學位的劉軒,近年來除了持續寫作,還創辦軒言文創推廣「積極心理學」。他認為樂觀自信的正向心理,是可以後天學習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落實、「CP值最高」的方法,莫過於「感恩日記」。

樂觀自信的正向心理,是可以後天學習的,劉軒如此肯定。而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落實的方法,莫過於「感恩日記」,用寫的、用聊的,都有效。

劉軒近年來持續推廣「積極心理學」,強調行動,他說明,很多人所謂的「樂觀」,其實是把眼睛矇起來,像鴕鳥般,刻意不看眼前發生的事情;又或者事事只往好處想,甚至粉飾太平。但其實,真正的樂觀是積極面對人生、勇於解決問題,即便碰到危機或挑戰,做好準備之後,還是正向應對。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都有「看見負面信息」的基本傾向,「這是我們存活能力之一,老天爺特意這樣構造我們的腦,讓人留意生存威脅,若非如此,我們早就被老虎吃掉了!」劉軒說,人會本能的偏好負面訊息,若想正向一點,需要用方法刻意練習。

他近來持續推廣的感恩日記,就是很好的練習方法。曾有心理學者研究不同的正向心理技巧,結果發現,感恩日記能夠顯著提升一個人的快樂指數,而且做愈久,效果愈好。劉軒自己也曾做了一萬多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時常表達感恩的人,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感恩,聚焦在生活美好之處

劉軒指出:「簡單來說,感恩,就像你把腦袋中的聚光燈,照在比較美好的地方,會讓你覺得生活更美好。」

劉軒說,如果家中孩子還小,可以在睡前跟孩子聊聊天,請孩子回想看看,今天覺得開心的事情有哪些、印象最深的幾件事情是什麼。假如孩子一開始還不太會講,也可以用「流水帳」的方式,與孩子共同回溯今天一整天做了些什麼。

劉軒表示,大人可以從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特別記得的事情是什麼、哪一種情緒比較強烈。這不僅能讓親子關係更好,大人也能透過適時引導,「置入」感恩的概念。但,記得別扭曲事實、錯誤解讀,太刻意的話,反而會弄巧成拙。

慢慢的,這睡前的聊天時光,就能讓孩子自然而然的習慣感恩。他自己就是這麼帶一雙兒女。

內容不用多,「回想」才重要

等到孩子大一點、會寫字之後,可以試著開始請孩子寫感恩日記,甚至大人自己也能寫。有些人一聽到要寫日記,便覺得困難或麻煩。劉軒強調,寫的內容不必多,「我設計過『感恩筆記本』,本子上每天可以寫三個感恩的點,每點只能寫一行,空間不用大。」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要讓人沒負擔的寫;另一方面,感恩日記的重點不是寫多,而是回想,讓腦袋中的聚光燈照向值得感恩的事情。

有時,劉軒就只寫某人的名字、或者這件事的簡稱,兩、三個字就搞定。「日記就是日記,不是給別人看的,也不是要你很多年之後再回頭看。感恩日記的效果,是發生在做的過程中。」

他很鼓勵大家在睡覺前、趁大腦要重整休息時,寫感恩日記,效果特別好。每天花5分鐘,只要兩星期就會有感。做自己腦中聚光燈的主人並不難,只要願意開始就做得到。

父母的言傳身教,最是關鍵

劉軒說:「我父親挺悲觀的,他年輕時就寫《我不是教你詐》、《冷眼看人生》等書,能寫出那些故事,必然是處處看到人心陰險面。」劉軒回想,他小時候,父母每次出遠門,總會先告訴他:檔案櫃中的某處,有個信封袋,袋中有保險資料、銀行資料等,萬一父母發生意外,記得開信封。

又比方說,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劉墉擔心家中長輩禁不起病毒考驗,「他就發e-mail給大家,說,如果有人生病,家就要進入絕對封鎖狀態,報紙啊、信啊,什麼東西都不能拿進去,避免傳遞病毒;他還大清檔案櫃,整理手稿、裝箱、運到倉庫,整天碎紙、處理不留的資料,做各式各樣『末日的沙盤推演』!」

無論是作品傳達的思惟,或日常生活的舉措,劉墉都不像是很樂觀型的人,但可以判斷他就是屬於悲觀的人嗎?劉軒認為,也不盡然。就如同劉墉筆下常提及:你不可不知真正的人性、也不能沒有該有的寬容,「我以前覺得,父親幹麼那麼悲觀,等到我自己也有家人了,才發現,這叫負責任。」

父親並未特意教劉軒正向看待世界,反倒是母親著力不少。劉媽媽在美國的大學工作,從入學部祕書一路當到主任,過程中看過很多年輕人的故事。她常跟劉軒聊,「我在聽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人的一生是曲折的、多變的,一個人跌了一跤,就一蹶不振嗎?未必;考試考不好,天就塌了嗎?也未必。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一直發展中的。」這些言傳身教,劉軒至今仍覺得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