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論爭特展 還原「筆戰」現場

國立台灣文學館即日起推出「不服來戰—台灣文學論爭特展」,以活潑的展示方式,「還原」過去近百年來「筆戰」現場,了解台灣文壇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台灣文學館提供)

談到台灣文學發展史,幾乎可以說就是一部「筆戰史」,各方文人從語言、鄉土、大眾、西化、身分認同等議題展開思辯,有時烽火連天,卻也因此激盪作品、思潮產生。國立台灣文學館即日起就推出「不服來戰—台灣文學論爭特展」,「還原」過去近百年來「筆戰」現場,了解台灣文壇過去發生了什麼事!

展覽內容爬梳1924到2017年,近百年的時間文壇吵些什麼,展場並設有「重返聲音現場」科技裝置,呈現論戰氛圍及意象,讓觀眾身臨辯論現場,透過對話釐清觀點,真實感受「真理越辯越明」或是「有理講不通」的論爭現場。

文學論戰的輸贏,取決於「下個世代的創作者採用誰的文學論述」。比如1950年代「現代詩論戰」,紀弦的「現代派」看似飽受攻擊,但他的觀念卻普遍被1960年代的詩人們所採用,連他的論敵都轉而為他辯護,這就可以算是獲勝了。又或者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雖然鄉土文學陣營被官方凌厲批判,但「鄉土文學」卻在1970到1980年大放異彩,甚至被改拍為電影,實際上輸掉的是官方那一派作家。

台文館表示,每一次論戰都是「文學論述」改變的契機,都開啟一個新的時代,稱得上是作家們的「文學政見發表」,也是下一輪文學創作的方針。注意語言、題材、思想、美感標準、寫作倫理等面向,就能掌握作家之間的分歧和共識。

台文館長蘇碩斌則強調,「因為在乎,所以對話」這是台灣文學在論爭上的溫度,也是柔軟之處。雖然論戰時烽火連天、煙硝四溢,但無論如何,文學的吵架是異中求同、求同存異;互不勉強,也勉強不來。這是文人的戰地,也是文學的產地。一來一往之間,刺激的作品產出、思潮誕生,會發現「吵架」原來饒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