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我們的青春,在臺灣》:描繪在普遍價值觀與國家主義間掙扎的年輕人

描述年輕人投身臺灣社會運動的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臺灣》於10月31日起在日本上映。內容記錄了年輕人為了社會改革而投身社會運動,在「自由」「民主」「人權」等普遍的價值觀與國家主義間的種種掙扎,是一部帶給觀眾深刻感動的作品。

導演是「影子主角」

2019年《我們的青春,在臺灣》於臺灣上映後引起熱烈的迴響。該片於2018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以臺灣學運領袖陳為廷與身受臺灣學運影響的中國留學生蔡博藝為拍攝對象,目的為探討臺灣、中國、香港的社會運動是否能有「共同奮鬥」的連帶感。本片為臺灣新銳紀錄片導演傅榆從2011年到2016年間拍攝並擔任旁白。

太陽花運動領袖陳為廷 © 7th Day 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筆者最注目的其實不是本片的陳為廷或蔡博藝兩位主角。當然這並非意指他們兩位沒有魅力。這兩位其中一位是2014年在臺灣發起的「太陽花運動」(反服貿協定)中如彗星出現的學生新興領袖陳為廷,是一位充滿活力並能影響同儕的年輕人。而另一位主角蔡博藝則是從中國到臺灣留學,經營人氣部落格並因為臺灣的影響而激發了想改變中國的意志。

但我在欣賞本片時,則是被本片的影子主角傅榆的存在所吸引。在日本上映之前,我跟她進行過線上訪談,採訪當天傅榆已經接受8家媒體的採訪,顯得有點疲累。輪到我時,免去了攏長的鋪陳,單刀直入的問她「在那個事件之後,發生了什麼?」

金馬獎得獎感言引發的風波

那個事件是指在2018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發生的事情。傅榆短短90秒的致詞,成為了金馬獎上被長久討論的歷史性話題。對於我的提問,傅榆答道:「那晚之後發生了很多事,也在很多地方帶給很多人困擾,傷害了很多人。其中受到最大傷害的應該是蔡博藝,甚至造成她人身安全上的問題。對此我非常非常的痛苦。另外也造成公司很大的困擾,因為公司跟中國有一些合作的案子正在進行。」

參加太陽花運動的在臺中國留學生蔡博藝 © 7th Day 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金馬獎一直以來都是最令人感到榮耀的地方。2018年傅榆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時,從上台領獎,到她手持麥克風時,都顯得很激動興奮,淚水在眼眶裡不停打轉,強忍著那份感動。她先向很多人表達了感謝,然後開始說道「站在這個頒獎台,我有些話想說。」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這部片,很多人以為是在講政治,但它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錯。我們可能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最後幾句激動的話語引來大量的歡呼甚至蓋過的了司儀的聲音,讓整個會場沸騰。

中國強烈反駁,杯葛慶功宴

但是事情卻朝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當天,金馬獎會場招待了很多中國的電影人士,他們相繼在頒獎台上發表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集體杯葛當晚的慶功宴。隔年,中國全面取消參加金馬獎。讓包含臺灣、香港、中國、東南亞等華語電影,且一直都是最權威代表的電影獎頓時變了風貌。

傅榆的發言其實代表了現今大多數臺灣人的心聲,若不是在金馬獎上發表,其實沒什麼問題。但正因為是金馬獎,所以那短短的90秒致詞成了具有影響力的發言。

若要說這部電影是鼓吹臺灣獨立的話,其實並非如此。反而可以看到傅榆反抗著那些秉持著排除「非臺灣人」的國家主義。這部電影的題材是「臺灣、中國、香港的社會運動的關聯性」,注入傅榆的期望,盼各地是否能超越政治體制的不同,秉持共同的價值觀一同奮鬥。攝影團隊曾經親自前往中國,也向香港民主化運動領袖黃之峰與周庭取材。

因此,傅榆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的發言造成如此大的轟動,甚至蓋過了一切,對於他本人來說再遺憾也不過了吧。

「不是本省人也不是外省人」

傅榆的背景其實與她的作品有很深的連結。她的父親是在馬來西亞長大的華僑,因留學而來臺灣,也就是所謂的「僑生」。母親則是從9歲開始在臺灣成長的印尼華僑,參加臺灣的「僑生」聚會並認識了她的父親並結婚,之後孕育了傅榆。傅榆在中文的環境下長大,雙親非常熱衷支持國民黨。她曾因為在學校不會講臺語而感到孤立。在她的成長階段,臺灣開始民主化,她的父母認為中臺需和解,但她持不同看法,慢慢地有支持臺灣獨立的想法。

出自電影《我們的青春,在臺灣》 © 7th Day 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臺灣在1990年代開始「民主化」與「臺灣化」同時進行。兩者都是李登輝先生所揭示的改革目標。民主化是很普遍的理念,但是臺灣化卻容易被聯想成國家主義並進而區別臺灣與中國。傅榆無法贊同排除本省人以外的國家主義,她將矛盾的心情與創作結合,成就了這部紀錄片。

傅榆在大學學到了紀錄片的拍攝。關於她為什麼選擇探索「臺灣、香港、中國」的共通點這個題材,她如此說道:「這部記錄片的主題,確實與我的成長背景有所關連。雖然我在臺灣出生,但我並不屬於本省人或外省人或客家人或原住民任何一個分類。以前在學校,我曾經因為不會講臺語而被欺負。不清楚自己是外省人還是本省人的我,正想要在創作中尋找自己的身分時,當時正好遇到了這兩位主角。」

傅榆將她的想法充分詮釋在這部紀錄片中。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她在致詞時想傳達的即是,希望點出不同國家不同種族間能互相接受、互相尊重的社會議題。結果卻在中國的SNS上被貼了這部作品是「臺獨電影」、傅榆是「臺獨導演」等標籤。傅榆本來想要與國家主義保持距離,結果卻被貼上國家主義的標籤,真的是與她的本意背道而馳。

「原本我就已經準備好如果得獎的話要說那段話。因為我是一個在大家面前講話會緊張的人,事前很早就已經準備好講稿。本來打算用在另一個頒獎典禮上的致詞,但是卻沒有得獎,所以就想在金馬獎上致詞時一定要講出來,完全沒有想到會引發那樣的問題。我在事前沒有跟任何人討論過致詞內容,因為跟別人討論頒獎典禮的致詞還蠻奇怪的吧?所以也造成了這樣的騷動。」

傅榆至今為止並未覺得自己做了錯誤的發言。但是願意負起被誤解的責任。這或許是因為她還年輕而造成的「失敗」,頒獎前的她依然在青春期當中,但頒獎事件後的慘痛經驗可以說終結了她的青春吧。

普遍價值觀與國家主義間的矛盾

從2012年反媒體運動開始到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在紀錄片裡登場的3人都走著同樣的步伐。關於追求「民主」「自由」「人權」這三項普遍的價值觀,臺灣、香港、中國間並沒有太大的矛盾。

只是,太陽花運動之後「反中言論」越加擴大,讓中國人蔡博藝臉上蒙上一層陰影。而陳為廷則成了閃耀之星,並開啟了進軍國會之路,不過卻因為醜聞而一夜墜落。另一邊蔡博藝在留學時想參加學生會長的競選,卻因為大家不想接受中國學生當作最高領袖而更改參選規定,將她排除在外。這3位都被帶回了「大人的世界」,也可以說最後又回到了共通的原點。

蔡博藝(左)與陳為廷 © 7th Day 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紀錄片的結尾並不圓滿,但是這部作品卻帶給我們很多省思。年輕人的那股衝勁有時能發揮影響社會的強大力量,有時卻也會在社會的高牆前被無情的阻擾。不過,那些深陷泥沼的年輕人一路奮門時並不會去設想悲觀的未來,正也因此讓我們為他們的姿態而動容。

這部以臺灣為舞台描述年輕人的成功與挫折的作品,並不像是多數描寫這類社會運動的作品中最後流於「勝利」或「熱血」等美化故事的結尾,而是呈現了「青春」的美好與夢靨的真實的傑出作品。

© 7th Day Film All rights reserved

作品介紹 導演:傅榆 演出:陳為廷、蔡博藝、林飛帆 製片商: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 7th Day Film 製片:洪廷儀 協助: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 發行:太秦 製作國:臺灣 製作年:2017年 上映時間:116分 官網:http://ouryouthintw.com/ 10月31日(土)ポレポレ東中野及其他全國電影院陸續公開 預告片

野島剛 [作者簡介]

nippon.com資深編輯。新聞工作者。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後留學於中國廈門大學。曾任新加坡分社長、臺北分社長、國際編輯部副部長。「朝日新聞中文網」創辦人兼總編。2016年4月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不僅擅長現代中華圈的政治文化報導,還以徹底的歷史問題採訪而聞名。著書有《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出版)、《銀幕上的新臺灣:新世紀臺灣電影裏的臺灣新形象》(聯經出版)。《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典藏藝術家庭)、『何謂臺灣』(築摩新書)。官網:野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