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之聲】如影隨形,奇幻人間—《彼得.施萊米爾的奇幻故事》

3月已到早春天氣,白晝日長。歐洲的森林裡松檜特多,春季多雨,被雨打落的松針鋪滿林中地面,透出一股濃郁的松香。松林裡也參雜著落葉喬木,它們如今還是光禿禿,新葉尚未長出。黃昏時分走在林間,影子拉得長長的,煞是好看。松枝搖曳孤影長,春寒料峭晚風涼。突然想到,這地上的影子竟是如此親切,不離不棄。只要有光,就有影,何須「我思故我在」?哪怕是白癡歹人,影子也不嫌棄啊。瞧這地上修長的影子,真是相看兩不厭呢。

文學裡捕風捉影的靈魂和影子

說到影子,不免想起女兒小時候每晚總給她講枕邊故事,待她稍大些,她爸爸有時給她唸些帶文學性的童話故事,這種文體,德文裡叫Kunstmärchen,直譯是「藝術童話」, 是由個別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品,它有別於格林姆那種從民間收集來,口口相傳,不知出於何人之手的「民間童話」(Volksmärchen)。還記得其中一個故事就是關於影子的。在文學裡,最出名的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浮士德悲劇》(Faust. Eine Tragödie),浮士德把靈魂賣給魔鬼,以換取知識、權力,滿足了精神和肉體的慾望,最後卻後悔了。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也常常指一些沒有道德底線,見利忘義的人,是出賣靈魂的傢伙。也有在意外事件中,跨過死亡線,靈魂出竅,又返生的人。總之,不論有意無意,靈魂有時跟肉體真會分家。靈魂是無影無形,卻又確實存在的,影子可朦朧可清晰,雖然有形,但是卻也抓不住。然而偏偏就有文人把影子定形,而且高價出售,這位文人是18〜19世紀的跨國作家、學者阿德貝特.馮.夏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 1781〜1838),他寫的奇幻故事是很典型的「藝術童話」,其實給成年人閱讀更為合適。

在德、法兩國夾縫中被撕裂的夏米索

夏米索出生於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在大革命期間,家中的城堡財物毀於戰火,伯爵家世沒落,於是舉家在荷蘭、南德一帶顛沛流離,最後定居於柏林。夏米索對植物學很感興趣,卻加入了文學組織「北極星團」(Nordsternbund),成為活躍的一員。二十歲出頭的他也在普魯士軍中服役,捲入普法戰爭的尷尬中,他是法裔德國人,兩國打仗,讓他如何自處?他當過戰俘,被關在法國獄中,後來返回德國,再次投入文學和自然學科中。他曾加入一個遠洋科學考察團,航行到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亞和夏威夷,研究當地的植物生態。至今白令海峽中還有一個小島叫「夏米索島」,即是以他命名,以紀念他對當地生態研究的貢獻。

夏米索的科學和文學作品並不少,但是最著名的還是1814年這本「童話」—《彼得.施萊米爾的奇幻故事》(Peter Schlemihls wundersame Geschichte)。

這本德國浪漫時期文學的作品到底有何奇異怪誕呢?這跟作者本身身處兩國文化語言夾縫中,同時又曾投身兩國兵戎相見的戰場上,還在自己母國當過戰俘,這種撕裂精神和認同感的狀態怎樣表現在文學裡呢?答案得讀者自己去摸索,我們先看看主人翁的奇遇。

十八、九世紀浪漫派作家阿德貝特.馮.夏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也是個植物學家。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魔鬼交易,以影換銀

主人翁以第一人稱出現,事後我們才逐漸知道他的名字叫彼得.施萊米爾。經過了一次航海旅途,彼得返鄉。一天,他到一個富人家作客,眾多的客人在花園中遊樂,享受著僕人奉上的美酒佳餚。一個高瘦銀髮著灰衣的長者,應了客人的需求,從口袋裡掏出橡皮膏、望遠鏡、一張土耳其地毯和一個容得下很多人的大帳篷,甚至變出三匹配有馬鞍的馬兒來。除了彼得感到目瞪口呆,其他人都泰然地接受這種奇異的魔法。彼得若有所思獨自一人走到玫瑰園裡,突然這神秘的灰衣人出現,並對他說:

「先生,剛才我短暫地有幸在您身旁,請容許我對您說—我欣賞到,您高貴而不自覺地站在太陽底下,腳邊投下了美麗非凡的影子,我實在無法形容心中的仰慕。請原諒敝人的冒昧,您是否願意將這影子讓與在下呢?」

接著灰衣人提出交換的條件:一個神奇的「幸運錢袋」(Fortunati Glückssäckel)。彼得伸手進去一摸就是一把金幣,這是個取之不盡的錦囊!他立即答應這筆交易,接下錢袋,他看著灰衣人:

「他二話不說,在我面前跪下來,極其靈巧地將我的影子,從頭到腳自草地上揭下,捲起折疊,放入口袋。他站起來,再次向我鞠躬,然後消失在玫瑰花叢後面。」

彼得瞬間成為富豪,揮金如土,他被人羨慕追捧,然而當人們發現他是個沒有影子的「怪物」後,都懼怕並嘲笑他。他只好躲藏在海邊的豪宅,不讓人看到他的秘密。後來他愛上一個名叫米娜的姑娘,但若沒有影子,她的父親不讓他們結婚。灰衣人再次出現,彼得才知道他是魔鬼,想要回影子,卻只能以靈魂作為交換。彼得不肯,最後彼得將錢袋丟進深淵,魔咒終於破解。彼得用最後的錢買到一雙神奇的「千里靴」(Siebenmeilenstiefel),可以跑遍世界,他就此寂寞地作為一個科研者終老一生。

暗香浮動「無影人」的影子盡在人間

歌德創作《浮士德.悲劇第一部》的時間是1806年,而浮士德的人物原形早在歐洲16世紀的文學中就出現了,浮士德博士跟魔鬼梅菲斯特以靈魂換取權力和愛慾,經歷天堂和地獄,最後受到良知和心靈的折磨鞭撻,痛不欲生。這個題材是文人取之不盡的泉源,只是要數德國大文豪歌德將人性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成為西方的經典作品。夏米索1813年筆下塑造的那位精神分裂的施萊米爾,其原型的靈感是否得自於《浮士德》,其實並不十分重要,施萊米爾的精神世界遠不如浮士德的複雜精妙,富於哲理,但整個敘事很典雅平易,人物又形象生動,所以被歸類到「藝術童話」的文學類別。

此書一出版,很快就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言,在繪畫藝術方面,也都有漫畫、銅版雕刻的出現。還有一些著名的文學家也採用了夏米索筆下的施萊米爾,接著寫續集。丹麥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寫的童話故事集中,就包括了一個失落的《影子》的故事,直接是汲取了夏米索的泉源。

直到今天,音樂、影視、繪畫藝術中處處都有那個「無影」的施萊米爾的影子。「影子」也是語言及文學裡具有豐富的明喻和暗喻的一個詞,裡面包含著無限的想像空間。白晝的太陽,夜裡的月亮都把「影子」賜給一切有形體的生命和物體,「光」、「影」連體,「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咱們的酒仙李白就毫不含糊地說出了這個大自然的秘密。不知夏米索跟李白地下相逢,舉杯之時,有影無影?

夏米索的這本《彼得.施萊米爾的奇幻故事》於1814年出版問世。這是原書的封面。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