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panda爆發式成長靠簡單粗暴三字訣 一週外送訂單抵6年加總!

美食外送平台foodpanda早在2012年就進入台灣市場,卻直到2018年才開始有爆發性成長。究竟過去這一年多來發生了什麼變化?foodpanda接下來打算如何迎戰Uber Eats、戶戶送Deliveroo等強敵進攻?

即便Uber Eats、戶戶送Deliveroo等對手步步進逼,已在台灣市場營運7年的美食外送平台老大哥foodpanda,營運成績反而在過去一年多來出現暴衝式成長。foodpanda董事總經理方俊強表示,成長背後,他們其實做了不只一件事。而若要說眼前的最大競爭優勢,他相信提供逾萬家餐廳選擇,是一大關鍵。

foodpanda公布在台營運7年成績單,從過去7年的訂單量成長曲線可以看到,2018年開始出現陡直上衝,且這波成長力道至2019年都還未有放緩跡象。方俊強指出,若和去年同期相比,2019年的單日訂單數年增長高達25倍,基本上2019年一週的訂單總數,就已經等同於成立前6年的訂單量加總。

訂單暴衝成長的背後,foodpanda在2019年的合作餐廳數量也有2倍成長,已逾萬家;同時活躍使用者年成長幅度則是達到20倍,外送員的數量也破萬人。

「很多人問我台灣到底怎麼做的,總公司很多其他國家人來問。」方俊強表示,台灣市場過去一年多來的爆發成長,已經引起很多人的關注,方俊強的答案是:「沒有一件事做好就會好。」他說:「生意不是這麼容易做,如果只做一個就能成功,那誰都可以做得到。」實際上他們在過去這段期間做了很多努力。

方俊強表示,在foodpanda的草創時期,其實是用人工透過白板和磁鐵進行外送派單,而今則是已經有一套AI和系統化工具可以提升訂單和外送員的媒合效率。「比較好的媒合,就是隨時有單跑,效益就會提高,每一單成本就可以下降。」他說。
假設以一張訂單可以減少5%成本來說,隨著交易規模放大,節省的效益會愈加明顯,而這些省下來的成本,就能夠轉換成更高的行銷預算。和去年相比,foodpanda今年行銷預算至少是數倍的增長。而這些預算不論是用於廣告投放或外送費補貼,都能為平台帶進更多消費者,進而提升餐廳合作意願。

就像網路巨擘亞馬遜成功背後相當重要的經營策略「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一樣。方俊強的觀察是,一旦這個正向循環被建立起來,輪子開始轉動,「有時候不需要再做什麼,就愈做愈好。」他舉例,現在即便沒有提供免外送費優惠,也還是有很多消費者會主動使用foodpanda的外送服務。。

不過在借助系統化提升效率,以拉高行銷預算之餘,就像方俊強說的:「餐廳店家數多,是吸引消費者很直覺的東西。」如果沒有先建立足夠豐富的商品庫供消費者選擇,那麼就算流量成功導引進來,最終也未必能轉換成實質訂單。

因此合作外送的餐廳數量多寡,是創造飛輪效應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這在方俊強來看,也是目前foodpanda面對幾個強力競爭對手,在行銷戰之外,相當重要的護城河。
至於在飛輪轉動起來之前,foodpanda究竟是如何在合作餐廳數量上有所突破,方俊強的答案其實相當簡單,也相當直接,就是「逼業務」三個字。他表示,逼業務去找餐廳簽下合作,就是最真實也最實際的情況。為此,他們當然也相對應地大幅擴編業務人力。若是和2017年相比,增長也有數倍之多。
不過即便目前foodpanda平台上的餐廳數量已經突破一萬家,方俊強仍不敢鬆懈。他指目前台灣和外送平台合作的餐廳數量占整體餐廳數還不到兩成,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所以接下來在策略上,他們會先去接洽能夠帶來立即訂單效益的大型龍頭連鎖餐廳,如必勝客、肯德基、SUBWAY、摩斯漢堡等,然後再突破中小型店家。

「最終大店、小店都要合作。」方俊強說:「我想要全台灣每個店家都在我們平台上露出,這是最終目標。」